《中国教育报》12月10号第9版“教育综合”刊发了一篇关于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构建实践育人新平台的专题文章《创新基地:为梦想插上腾飞的翅膀》,具体如下:
2012年10月,在“昆仑润滑油杯”2012第三届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上,湖北汽车工业学院FSC车队与清华大学等全国40多个高水平大学参赛车队同场竞技,以759.82的总成绩摘得全国总冠军,于2013年8月代表中国赴德国参加国际比赛,并成为德国F1赛场上迄今为止首个完成所有比赛项目的中国车队。今年9月,在第12届日本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JSAE)上,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东风HUAT车队首次参赛,凭借自己出色的表现赢得了油车最佳新秀奖、CAE分析三等奖、完赛奖,最终获得第18名的优异成绩,刷新了中国大学生赛车队参加此项赛事的历史纪录,也是迄今为止中国车队在国际赛事中获得的最好成绩。实现了他们“为湖北汽院争光,为十堰人民争光”的誓言。
FSC的成功,是车队师生齐心协力开拓创新的成果,也是学校多年来坚持走“产学研合作”教育之路,执着“教育与生产劳动实践相结合,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办学特色,贯彻“工程教育回归工程”的人才培养理念而结出的硕果之一。
自2001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示范基地以来,学校不断探索具有汽院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新模式,高度重视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打造了一批集群式创新活动基地和平台,形成了内外结合、层次分明、有机衔接、特色明显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依托大工程背景打造产学研合作基地
学校多年来积极依托东风汽车公司大工程背景这一优势,坚持走产学合作教育之路,探索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学校积极与各地企业和地方政府合作,建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实训基地67个,校外学生实习实训基地160多个。
2009年5月,学校组建了汽车工程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以汽车工程实验实训省级教学示范中心为主体,投入1800多万资金,打造了集汽车设计、制造、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汽车产业链实践教学平台。
1、“求是创新”的基地人才培养理念
基地秉承着学校“求是创新”的校训,以国家汽车产业对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需求为导向,实施基于“汽车产业链”实践教学平台的过程训练和集成训练,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主动实践,鼓励个性发展和自主创新,学习、实践、创新相互促进,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既要脚踏实地,又要出类拔萃的工程科技人才。
2、“三足鼎立”的基地结构组成
基地下设三个分基地(区),分别为汽车设计创新活动基地、汽车制造创新活动基地和汽车服务创新活动基地,承担了包括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汽车造型设计大赛、智能机器人大赛、“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二十余项国家级和省级比赛,针对不同赛事,开展了各种公共选修课和工程训练,如今已经成为我校组织与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科学研究与设计创新的重要教学场所。
3、“一二三四五”的基地建设思路
在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学校紧紧依托“车辆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两个省级重和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确定了“12345”的基地建设思路:即以一个示范中心(国家级汽车产业实验实训教学示范中心)为依托、以两个体系建设(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为核心,以三种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四个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教学相结合,校内实践基地与校外实践基地相结合)为载体,以五个平台建设(工程认知平台、工程基础平台、专业能力平台、信息平台和校外实践平台)为基础,构建具有汽车工程特色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平台。
二、构建“六位一体”的运行模式 有效推进实践育人
基地紧密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形成了以学生自主管理和学习为主体,教师指导为辅的“六位一体”开放运行模式。
1、创新竞赛模式
基地对各类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竞赛活动给予充分的重视与支持,积极提供资源开展相关的技能竞赛以及赛前培训工作,开设了如机械创新设计、数学建模、汽车创新设计与实践、智能汽车创新设计等多项公共选修课程,保证创新理论课程与实际训练并行。
在积极参加校外各类竞赛的基础上,自行组织开展一系列校内大学生机械创新、电子设计、C程序设计、智能汽车、机器人竞赛等多项科技创新竞赛,校内外的创新基地已成为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重要场所。
2、科学研究模式
基地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教师教学、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2007年6月基地设立了大学生科学研究基金,实行学生自由组队申请科研立项,迄今己有58个项目获准立项。学生通过在创新基地的实践与锻炼,学会了查阅资料、文献检索与总结,制定设计实验方案,实验安装调试系统装置,样品分析测试及对实验结果的总结分析等多种能力,活跃了学生学术研究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研究和实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目前基地已建成30个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基地还与美国参数化技术公司(PTC)、ANSYS公司、Moldflow公司、神州数码公司等共建实验室,为学生搭建了一个真实的工程环境平台,融合了情景教学,使学生能够提前参与到工程项目和实务训练中,启发创新思维,在实践环境中获得最直接的工程师体验,保证就业时“上手快”。同时,教师在项目合作研究中也得到学习,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工程素质,保证了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质量。
4、创业训练模式
基地将创业培训、技能培训等作为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的重要职能之一。通过与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对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就业技能培训,如工程训练、电工电子实习,电子工艺实习,汽车结构拆装实训、工程常用软件基础训练等。
5、开放实验模式
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学校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实验基金。基地积极响应,并通过学生自由组队申报创新实验立项,每个实验室都对学生公布了开放项目,三年来共完成了学生自选的开放实验项目235个,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了项目和专项经费,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了学生科学研究兴趣,培养了自主学习、团队协作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Group & Take-home”实践模式
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团队协作和合作精神,基地提出并践行了“Group & Take-home”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Group”意指分组开展实践活动,模拟企业产品开发和生产等环节运行方式,实质代表着团队精神。学生的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课题基本上来源于工厂或实际科研课题,有较强的研究性和工程应用性,很多都是工厂中待解决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发挥科技创新、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空间和条件。在这些环节中,有选择地引入企业的产品开发和生产模式,实验项目采取项目负责制,成立项目组,选定项目组长负责任务总协调,项目组每个成员分别承担不同的子项目任务,有规定的任务、技术指标和进度要求,通过这种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精神。
“Take-home”即带回家进行实验的模式,实质是实验时间的扩展和实验性质的转变,充分考虑了实践能力的循序渐进的规律,是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模式。针对这个目标,学校自主开发了功能齐全的550套汽车电子综合实验系统,做到学生人手一套实验系统,且可以将实验系统带回宿舍,利用课余时间继续深入学习,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基本实验,自主开展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
三、积极引导 大力支持培养学生科研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各种基地和平台的基础上,学校以培养学生创作、创新、创造为突破口,以实践教学体系为支撑,以开展各种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科技创新与实践氛围,培养学生学生的科研兴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支持学生自主实验和科研,培养科研创新能力
学校提供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必备的实验仪器和设备、技术培训和指导,开展以学生为主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大学生科研项目计划”,营造良好科技创新与实践氛围,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不断增强,活动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4年来,学校共资助153个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和科研项目,产生了一批优秀学生研究成果,发表创新论文38篇,获优秀科研成果及专利13项。
2、鼓励学生利用基地项目,丰富毕业课题
近4年,我校理工类毕业生有近三成毕业设计利用基地的资源,特别是一些实际工程项目为毕业设计注入了新内容。学生接触到实际课题,锻炼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四年间学生获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148篇,其中绝大多数选题均来自于其在基地所参与的科技创新活动和科研项目。
3、组织学生参加各项创新大赛,强化动手能力
四年来,在学校的精心组织下,学生积极参与多项国家级省级创新设计活动,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941项,其中国家一等奖35项,二等奖54项,获奖学生达2133人。
毕业生以其大工程意识和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创新意识显著深受社会欢迎;学生自主完成的多项设计成果,参加了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强化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凸显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魅力,具备超强人才市场竞争力,在同等条件下,用人单位优先考虑获奖学生,如2009年参加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的10名学生,已有8名分别与奇瑞汽车、东风汽车、比亚迪等单位签约,甚至有不少学生遭遇多家公司高薪抢签,2010-2013连续四年协议就业率居省属高校第一。
实践证明,基地以学生科技活动小组和社团为载体,以创新基地为平台,吸引学生参加各类实践和创新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开放的各类实验室,完成他们的科技和创新项目,通过组织各级各类科技创新竞赛、课外科技活动、创业训练、技能培训与鉴定等活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创造一个实践教学平台,这一做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管理和创新能力,又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课内理论和课外科技活动有机结合, 活跃大学生科技创新第二课堂,有力保证了创新教育的有效实施,为创建汽车特色的独特校园文化贡献了不可忽视的力量。